-
陳芳源主任醫師
其他科室
醫生介紹
陳芳源,女,主任醫師,教授,血液科科主任,副院長,碩士生導師,醫學碩士,診斷學教研室主任。學術職務:中華醫學會上海血液學會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血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上海市科委評審專家上海市衛生科技評審專家《中華血液雜志》編委、《上海醫學》雜志編委、《診斷學理論與實踐》雜志編委、《內科學理論與實踐》雜志編委、《中國實驗診斷學》雜志編委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臨床醫學教育研究會診斷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教育經歷:2011.09--2014.04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攻讀在職血液博士2004.04--2005.05 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資助在美國NIH訪問學習2002.09--2006.09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攻讀在職血液碩士2001.12--2002.02 美國M.D.Anderson Medical Center Houston Texas學習骨髓移植1997.07—1997.12 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學習骨髓移植1995.09--1996.01 上海外國語大學出國人員培訓部英語強化班學習1987.12—1988.11 參加第六屆全國血液進修班學習1980.09—1985.07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學習獲醫學學士學位課題研究: 在科研上,主要從事白血病發病機制及個體化治療的研究,尤其對白血病耐藥和逆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首批入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百人計劃”,曾在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骨髓移植中心學習并在美國NIH腫瘤免疫研究室短期訪問交流。近幾年第一負責人承擔的課題有5項,其中有“國家自然基金”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完成課題成果鑒定2項,“白血病/肝癌多藥耐藥機理及耐藥逆轉的研究” 獲200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化療藥物在白血病耐藥細胞內異常分布與耐藥的關系和機理探討”2006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臨床流行病學研究”2007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幾年共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48篇,副主編專著2本,參編專著7本。培養碩士研究生11名,所負責的“診斷學”2007年獲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以提高臨床綜合能力為核心的診斷學與內科學序慣教學的探討與實踐”獲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榮譽“白血病/肝癌多藥耐藥機理及耐藥逆轉的研究”獲200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化療藥物在白血病耐藥細胞內異常分布與耐藥的關系和機理探討”,200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四完成人)“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臨床流行病學研究”,2007年獲上海市科技三等獎(第六完成人)獲2005-2006年度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獲2008年度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霸\斷學”獲2007年度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第一負責人)“構建以生為本診斷學雙語教學新模式”獲2005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二負責人)“創建臨床模擬實訓基地與醫學教育實踐”獲2005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第一負責人)“以提高臨床綜合能力為核心的診斷學與內科學序慣教學的探討與實踐”獲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一負責人)“基于國際醫學教育標準的卓越醫師序貫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獲2013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一負責人)
醫生擅長
女,1962年10月生,農工民主黨黨員。1985年畢業于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先后在仁濟醫院內科、醫務處、血液科工作?,F任仁濟醫院副院長,血液科主任,上海血研所副所長,仁濟醫院臨床診斷學教研室主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市血液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市腫瘤學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員,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婦委會副主任、農工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副主委,上海市浦東新區第一屆政協常委,上海市青聯委員。
在18年的醫療工作中,陳院長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疑難及重危病人搶救有很強的應急處理能力。及時掌握國內外的醫學進展,勇于開拓,尤其是對白血病患者,采取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另外,在仁濟醫院率先進行了外周血干細胞分離,并開展了外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血液腫瘤,與骨科合作探索造血干細胞在骨折愈后不佳患者中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在教學方面,她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臨床教學查房中,多次受到專家組的好評。1997年被評為 “院先進教育工作者”,2000年被評為“院優秀教師”。
在科研工作中,她承擔了多項上海市衛生局重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