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克宏主任醫師
外科
醫生介紹
曹克宏,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導師。1968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六年制,學士)。1972.3.至今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1998年9月),碩士導師(1999年9月)。從事心胸外科的臨床、教學、胸心血管外科體外循環及心肌保護的科研工作。 臨床主要包括,心臟外科:縮窄性心包炎、動脈導管未閉、房間膈缺損、室間膈缺損、法洛氐四聯癥、血栓性動、靜脈炎等的手術治療和圍手術期處理,有扎實的理論基楚和豐富的經驗;胸部外科:食道癌、賁門癌、肺癌縱膈腫瘤、胸壁腫瘤、肺及胸壁結核、各類胸外傷等的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免疫治療、中藥治療等綜合療法、腫瘤病人術后的后續治療有扎實的理論基楚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86-87年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LDS醫院,進修心臟外科與體外循環。88-89年受衛生部派遣作為第一支心臟外科專家組成員,赴蘇丹國工作一年。88年被美國體外循環技術協會(AmSECT)接納為第一位大陸中國會員。倡議并參與組建中華心胸血管外科學會、體外循環學組,并任首屆、二屆學組常委。98年任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陜西分會常委。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編審;中華臨床醫藥雜志編委(2002.8.1-2005.8.1)。多年耒從事系統外科總論、胸外科病的外科治療、心外科疾病的外科治療、對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有豐富的經驗,擅長乳腺病的診斷與治療;同時從事胸心血管外科相關疾病現狀與進展的專題學術討論會等的教學與講座,教學中多采用掛圖、幻燈、錄象、投影、多謀體、光盤、課件等電化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分組討論式,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突出重點難點,以病理生理為主線貫穿每堂課的始終,效果良好,部分采用雙語教學和英語教學,受到中專、大專、五年制本科、七年制碩士班、主治醫師進修班,以及實習生、進修醫師、研究生的一至好評;在蘇丹工作期間用簡明、重點突出地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地完成了用英語對外籍醫生的專業培訓。科研方面:多年來從事心內膜活力率(EVR)預警性監測心內膜下缺血的研究(1978年7月至今);多年來,以體外循環及心肌保護為主要研究方向;98年開始“胸導管介入綜合實驗研究”;近年開始“人胚胎心臟干細胞定向培植和整合移植的實驗研究”(2001年);“肺包囊蟲多元生物相容性(超疫)心臟補片與血管的試驗研究”(2002年);“西安市中老年人隨機抽樣調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SAS)’的分析研究”(2002年);“肺栓塞的診治和早期防的研究”(2002年);“靜脈動脈化治療血栓性閉塞性下肢動脈炎的手術治療”(2002年);“病人移動滑板的研制”(1999年);“非線性嬰幼兒變溫毯的研制”(2002年);“全自動住院病員名號卡機的研制”等二十九項研究。指導的科研課題組基金資助情況、發表論文論著及獲獎情況:《Heller’s手術治療賁門痙攣30年術后隨訪》獲陜西省優秀論文二等獎(1977年);《膠囊刷式食管細胞采取器的研制與在臨床和普查中的應用》獲省衛生廳科研資助0.3萬元(1983年)并獲省廳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年);《心外科圍術期測定心內膜活力率監測心內膜下缺血》先后獲交大二院科研基金資助兩次1.0萬元(1985年和1996年),2002年獲交通大學重點科研培植項目基金3.0萬元,并獲西安市科協三等獎(1988年);《ACT肝素反應斜率在體外循環中的多種用途》獲全國第三屆體外循環技術交流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經胸導管介入治療淋巴道轉移癌的試驗研究》獲交大二院科研基金資助0.5萬元(2000年9月開題,2002年3月結題);《Pinacidil超極化保護液劑量依賴性和供心保存的研究》獲交大二院青年科研基金資助0.5萬元(2002年);與領導的課題組累計獲得科研基金5.3萬元。參加《現代外科疾病病診斷與治療》心臟:后天心臟病的編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北京);發表學術論文論著34篇。獲全國、省、市各種獎共四項。
醫生擅長
胸外食道癌、肺癌、縱膈腫瘤、胸壁腫瘤等病的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