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菊妹
內科 血液科
醫生介紹
施菊妹,女,主任醫師,教授,血液科主任,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留美助理教授.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全國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多發性骨髓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美國血液病學會會員、上海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院優秀學科帶頭人等人才培養計劃,擔任《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白血病﹒淋巴瘤》編委、中華血液雜志和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等雜志審稿專家。1998年起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長耿教授,2001年獲蘇州大學血液學博士學位。2002年-2009年在世界上骨髓瘤臨床治療最權威機構之一的美國阿肯色州醫科大學骨髓瘤臨床治療中心工作,任美國助理教授。該中心的臨床和科研成果2003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別在SCI影響因子為51.658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該中心治療的骨髓瘤患者五年生存率達到65%,是同期美國癌癥協會公布的骨髓瘤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的兩倍,并使約17%的骨髓瘤患者能夠持續緩解狀態10年或更久,可以認為骨髓瘤被臨床“治愈”。在該中心工作的7年中,師從世界著名的血液學專家Bart Barlogie教授、Guido Tricot教授和Frits van Rhee教授,從事血液系統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2009年調入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長期從事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治工作,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出凝血疾病和貧血性疾病等的診斷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開展了對骨髓瘤患者的綜合治療,應用大劑量化療、免疫調節藥物沙利度胺和來那度胺、蛋白酶體抑制劑硼替佐米等新型藥物及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骨髓瘤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在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和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在國內外有很高的學術影響。施菊妹教授領銜的團隊從事骨髓瘤研究多年,近四年來承擔國家級課題7項,其中施教授主持5項國家級課題,發表論文40余篇,被SCI收錄12篇,論文發表在Blood、Leukemia、Neoplasia、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等國際期刊雜志,以及中華血液雜志、白血病淋巴瘤雜志等國內學術期刊上。在應用自然殺傷細胞(NK)治療復發或難治性骨髓瘤,以及骨髓瘤干細胞的分子機制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和建樹,相應研究成果都已在Blood雜志(國際血液學領域的權威期刊)上發表。曾獲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獎項。2013年最新研究成果聚焦“維甲酸受體表達賦予骨髓瘤細胞腫瘤干細胞特性”,相關論文已發表在Blood雜志上。該論文以其科學嚴謹、創新突破等特點,榮獲2013年上海市醫學會血液學年會唯一的優秀論文一等獎。在該研究中發現,維甲酸受體基因在骨髓瘤干細胞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靶向維甲酸受體或者它的下游信號通路,有可能徹底殺死骨髓瘤干細胞,從而使多發性骨髓瘤成為一個可治愈的疾病。
醫生擅長
曾在美國阿肯色州血液病治療中心進修學習7年,擅長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再障、貧血等血液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